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自强还是自戕?十几年前那场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风潮

文章出处:本站 │ 网站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9/7/3 10:43:08

十几年前,外资掀起了一个收购中国装备工业排头兵企业的暗流,并在2005 年达到高潮。这股浪潮对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

 

这场风潮的发生再次触及了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是否必须依靠自己?

 

无论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多么重要,实现发展都只能依靠自身能力


工程机械是此轮收购风潮的焦点

 

2004年,山东省与美国卡特比勒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随后将年销售额 10 亿元的山工机械 40%股份以 20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卡特。

 

2005年,厦门意图出让中国第二大装载机企业——厦工,但无果而终。同年,卡特彼勒向徐工抛出橄榄枝。但是,徐工最终的改制选择是报请出售85%股权给凯雷。

 

凿岩机、农机、化机、煤机等设备行业


2003 年,在辽宁省推进国企改革“靓女先嫁”的政策背景下,沈阳市政府促成沈凿与世界最大凿岩机械商瑞典阿特拉斯公司合资,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凿岩机械和风动工具专业厂从此一分为三。

 

2004 年,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合资使中国失去了惟一一家能够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由原机械部下放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佳联农机厂)。

 

2005年,锦西化机(从原化工部下放辽宁葫芦岛市)被西门子收购,化机最核心的透平技术及整机制造和维修全被西门子拿下。

 

2006 年春,黑龙江省最终卖掉鸡西煤机和佳木斯煤机(原属煤炭部),将中国三分之一的采煤机市场和二分之一的掘进机市场转让给美国国际煤机公司。

 

关键零部件行业


2006年6月,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德国舍弗勒集团与洛阳市签订框架协议,它将以 11 亿人民币整体收购洛轴除军工等三个分厂外的所有资产(包括 LYC 品牌)。

 

同时,与洛轴并称“哈瓦洛”的其它两家大型轴承企业哈轴和瓦轴也都在地方政府主持下进行合资磋商。

 

此外,输变电行业的变压器企业也未能幸免。


2005年的确是中国装备工业收购热潮涌动的一年,外资收购还波及到刀具、齿轮、阀门等配套行业。

 

这场收购浪潮与此前的外资进入有所不同

 

外国企业的“ 猎物”大多是骨干国企,它们大多是原来中央部属后被下放地方的企业。2005年前后跨国公司蓄谋收购的中国企业都是骨干国企,这些国企利润率逐年攀升、正处于强势增长期。

 

以卡特彼勒为例,它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对中国政府一直是温情脉脉。

 

2003年,卡特在华业务收入仅为 40 亿元人民币,不足中国工程机械总产量的 1/20,在它全球 226.7亿美元销售总额中更显微不足道。

 

卡特在全球轮式装载机市场一直稳居第一,但在中国却根本没法发挥优势,而柳工、厦工、徐工等中国企业几乎占有装载机100%的市场份额。更令人胆寒的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正在迅速上升。

 

卡特开始修改过去的“战略”。卡特于 2003 年开始将全球战略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卡特的中国区技术中心落户徐州,它开始按时间表推进大规模投资,一张连通生产、销售、设计、研发、租赁和品牌管理的业务网络全面铺展。

 

2005年之前卡特在华投资的基本方式是参与国企改制、购买部分国有股,而之后则是全面出击进行收购,瞄准的正是中国工程机械的骨干国企。

 

收购风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跨国公司的对华战略已经从分享市场转向控制市场,并因此而明显改变了技术引进的条件,中国继续依赖外资的代价是出让自己骨干国企的管理控制权。


跨国公司调整对华战略后,任凭中方出让再多的市场也不可能再通过许可证的方式来引进外国技术,中国企业如不能自主的话,结果不是被吃掉就是被挤垮。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和五、六十年间积累起来的能力基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世界五百强”也觊觎中国长期积累的技术诀窍、产品定位、营销网络和组织平台。

 

国企改革仍然存在缺陷,“政企分开”的目标仍然没有达到。2005 年前后的收购浪潮多以国企改制的名义进行,成为外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切合点。外资收购的确改变了产权性质,但是国企改革不是改了产权就可以了事的,它还涉及到职工身份转换、分流、安置等社会责任,而这些社会责任很难通过外资并购而妥善解决。

 

骨干装备国企被收购的直接后果,是破坏本土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和国家对战略产业的控制能力,将危及国防工业独立自主的研发制造体系。装备工业对于中国的意义并不是账面上资产净值。它是中国最早投资兴建的工业,包括机床、工业基础件、成套设备、大型机械总共十八大类。

 

世界历史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只能内生于这个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敢于创业的企业家精神,需要能够培养出工业化人才的教育体系,需要勤劳而有技能的劳动大军,等等。


如果引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依赖,而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掌握技术,那就必须以本土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为只有本土企业才是本土技术能力和本土创新的主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换一换

扫一扫 关注微信